2025年7月9日至7月15日,普洱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绿药行者”实践团一行10人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开展“聚焦生态文明,探寻民族药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聚焦民族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深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对联珠农贸市场、龙泉夜市、景星镇官厅村、团田镇及碧溪古镇的5个集市开展民族医药调研,系统搜集整理民间医药资源。团队与墨江哈尼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开展共建共联,通过访谈学会会长及会员,深入了解当地医药文化。考察哈尼族医药种源保护基地,详细记录基地内保存的哈尼族传统药用植物品种,包括其生长环境、药用特性及保护措施。采用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村民、乡村医生关于民族医药的实践认知。同时,走访团田文平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就茯苓、白芨等药材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瓶颈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交流,全面掌握地方特色药材的种植现状与挑战。本次调研为哈尼族医药的传承与开发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文化双驱护绿
实践团队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2个乡镇17个网格点开展民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调查APP等数字化工具,采用样带法、样方法及线路调查法等科学调查方法进行系统采集,累计记录药用植物150余种。在开展科研调查的同时,实践团还同步推进生态保护宣教工作:面向村民举办专场宣讲会,普及生态保护知识;针对中小学生设计“植物探秘”等互动游戏;结合哈尼族传统文化设计特色宣传材料。通过“科技调查+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既为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又增强了当地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实现科研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聚焦红色基因,赋能民族医药传承创新
实践团深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探访忠爱桥和碧溪古镇墨江人民自卫军指挥部旧址两大红色教育基地,挖掘红色历史与民族医药传承的内在联系。作为茶马古道北路要塞,忠爱桥既是军事重地,更是民族医药交流的活态博物馆。商旅往来不仅促进了多民族医药知识交融,更成为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碧溪古镇凭借多民族聚居优势,依托茶马古道汇集四方药材,形成独特的资源互补格局。得益于哀牢山腹地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墨江地区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药材资源,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了天然宝库。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多元民族融合,共同为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绿药行者”实践团活动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实现了民族药资源调查与乡村振兴思考的初步融合。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与田野调查的结合,团队系统建立墨江哈尼族药用植物数据库,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以红色教育基地为纽带,挖掘茶马古道医药文化基因,推动传统医药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通讯员 唐丽)
